利玛窦《西国记法》及“记忆宫殿”理论浅析

该画像为利玛窦死后不久在北京所画。后由金尼阁带回罗马。现保存于罗马的耶稣会总部耶稣教堂。图中利玛窦身穿中国士人的服装(直裰),金尼阁解释为“中国博士”的服饰。(via 维基百科)

简介

《西国记法》或称《记法》,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利玛窦 著于南昌。
那时利玛窦入华已十三年,不仅已能说在士绅中间流行的“官话”,而且对于士绅必读的《诗》、《书》等经典,下过记诵功夫,据说能够当众将临场指定的段落倒背如流。从九百年前的唐初规定记熟官方颁行的经传文本作为“明经”的唯一测试尺度之后,背诵四书五经便成为入仕教育的初阶,然而缺乏帮助记忆的诀窍,也成了无数追求“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的时代相传的烦恼。而今忽然出现一位来自远西的学者,只花了十年,便对中土圣经由目不识丁而烂熟于心,乃至可顺诵可倒背,怎不令人惊服,甚而以为其人必有神功呢?
于是利玛窦在南昌便声名鹊起,成为宗室诸王的座上客,成为大小官员和各类士子争相造访的异域奇人,也使号称通省军门的巡抚陆万陔,屈尊请求把神术传给己子。既感光荣又不堪其扰的利玛窦,决定公开自己记忆术的秘密,因为翻译了这本《记法》。
《记法》凡六篇,内容主要是传授形象记忆法。利玛窦显然认为学习过汉字的构造法,懂得形和声是训练的基础,而复原据以造字的图像,尤为识字的要领。他本来具有异域学人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发现汉字的象形,是所谓“六书”的起点和主体,当然为帮助记忆中国各种事物而驰骋想象。当他发现自己的想象,居然引起启蒙便与“小学”打交道的士绅的惊叹,以为他的记忆术了来自某种天赋功能,并且纷纷向他请教掌握这种特异功能的奥秘,他就情不自禁地要借机炫耀自己记忆有术,而且要借机展示自己对中国传统经传的体认如何深广,就不足为奇。因为这时他还在为来自远西的天主教在远东如何立足而奋斗,愈使中国的士大夫消除对这种陌生宗教的距离感,愈有力于这种宗教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还不知道利玛窦是否听说过王安石。在他入华前四百多年,北宋王朝的那位改革家,为了推行他的新法,不但重编了《三经新义》,还为了把学究变成秀才,也就是从文化守成者变为文化新人,特别编了《字说》,用牵强附会的汉字解释以使他的经典新释被青年士绅接受。王安石的《字说》的基础便是“看图识字”,如释“坡”为“土之皮”等。他当时便受到传统文化教养很深的学者讥嘲,如苏轼就称,按照《字说》,“波”字当释作“水之皮”云云。但利玛窦的《记法》,却使中国学者感到与王安石的《字说》如出一辙,难怪《四库全书总目》的作者,甚至不屑于将它编入存目。
因此,《西国记法》在中国久已失传。今存古本,现藏于巴黎图书馆,后收入吴相湘等主编的《天主教东传文献》。但这本书,署有朱鼎澣“参订”字样。据朱序,他没有见过利玛窦,仅与利氏同会士高一志 (王丰肃)谈过话,因此他的“参订”是否忠于利氏生前刻本,或至少忠于高一志的删润本,均不可知。今即据《天主教东传文献》的影印版标点。

# 原本篇第一

人受造物主所赋之神魄,视万物最为灵悟,故遇万类悉能记识,而区别以藏之,若库藏之贮财货焉。及欲用时,则万类各随机而出,条理井井,绝无混杂。然人知能记忆,而不知所以藏贮,所以区别者从何而致,且翕受果在何处,其敷施之妙,卒莫能语诸人。此则造物主显露密秘,运斡精蕴,人乌得而测之乎?吾西士间尝论其概矣。兹再次第于左,以求同理。

记忆的本质是储存信息,储存最重要的是有条理、有次序,这样才能够需要的时候准确无误地提取。

记含有所,在脑囊,盖颅颐后,枕骨下,为记含之室。故人追忆所记之事,骤不可得,其手不觉搔脑后,若索物令之出者,虽儿童亦如是。或人脑后患,则多遗忘。试观人枕骨最坚强,最丰厚,似乎造物主置重石以护记含之室,令之严密,犹库藏之有扃鐍,取封闭巩固之义也。

利玛窦从经验出发,认为大脑记忆的关键位置在于脑后,虽然认识到了大脑对于记忆的重要性,但是从经验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准确。

人之记含,有难,有易,有多,有寡,有久,有暂,何故?盖凡记识,必自目耳口鼻四体而入。当其入也,物必有物之象,事必有事之象,均似以印印脑。其脑刚柔得宜,丰润完足,则受印深而明,藏象多而久。其脑反是者,其记亦反是。如幼稚,其脑大柔,譬若水,印之无迹,故难记。如成童,其脑稍刚,譬若泥,印之虽有迹,不能常存,故易记而亦易忘。至壮年,其脑充实,不刚不柔,譬若褚帛,印之易,而迹完具,故易记而难忘。及衰老,其脑干硬大刚,譬若金石,印之难入,入亦不深,故难记,即强记亦易忘。或少壮难于记忆者,若镌金石,入虽难而久不灭,故记之难,忘之亦不易。衰老易忘,犹图画在壁,其色久而暗脱,不能完固。且人赋质不齐,故记识亦有难易。大都两间气,锺聚流行,处处不同,有清、有浊、有轻、有重。赋其清而轻者,其人多聪明睿哲,故善记。赋其浊而重者,其人多昏蒙卤钝,故善忘。赋其清而重者,其人多敏达,而端严凝固,亦善记。赋其浊而轻者,其人多谲诈,而浮躁薄劣,亦善记。此又气之所然。人能审其所赋之偏,加修摄涵养,则可造于中正,而不为方隅所拘,竟累吾心之灵明也。学者勉旃。

将人的记忆能力与年龄增长联系起来,这是比较科学的。现今的观念指出,记忆的年龄阶段,大致跟利玛窦所陈述的相符,但是肯定不会像他描述的这样机械。大众一般倾向于小儿更加擅长机械记忆、体验式记忆,大人更加擅长理解性记忆。比如一个从小出国的小孩,在语言学习能力上,可能会比青年以后开始学习的人掌握得更加纯熟,尤其在口语表达上更加突出,而成年人在书写能力上或许更有优势。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大人对体验式记忆、理性记忆都同样敏感,两者都很重要。一些美国的学者做过实验,比如小孩子在未习得语法之前,往往能凭借单纯的模仿能力讲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反而到了青少年时期,学习了大量语法之后,导致错误率增高。而大人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可能口语能力欠佳(过度的语法分析,以及母语来理解外语导致的语言转换带来的干扰),但是整体认知能力是明显优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囿于时代限制,利玛窦也无法解释出记忆的规律,反而寻求于中国哲学中的“气”的概念。

凡人晨旦记识最易者,其脑清也。若应接烦扰,或心神劳瘁,皆能致脑干。或邪寒酷炎,冷热过宜,或醉饱过度,又食物中有坚韧油腻难消者,或果食未熟,蔬菜、腌肉及诸乳、诸豆,豆腐,核桃,河池鱼,凡浮胀之物,俱能混浊调脑之气,滞塞通脑之脉,故难记易忘。观此坏脑之故,则所以调摄之法,不可不得其宜矣。 生物钟、天气、饮食都会对记忆能力造成影响,这一点利玛窦已经注意到了。比如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会导致胃部需求大量的血液,从而引发脑部血量的不足而干扰记忆力。 昔人善记者,有若古昔般多国王,所属之国,二十有二。其诸国语音文字各殊,国王悉能通达,不用翻译。有若巴辣西国王,将兵数十万,皆一一记其姓名。有若利未亚一国王,遣使至罗马,舍定,罗马诸臣千余人造馆劳问,翌旦使者入朝,见诸臣,即一一详其姓名答谢之。厄斯其诺生平多识广记,不胜其烦,偶闻西末泥德创记法,乃云:“何庸若所为哉?第以善忘法教我,则惠我多矣。”呜呼!若厄斯其诺者,果得为能论欤?世不能尽如其善记,则记法亦不得不尚焉尔。曩有博学强记之士,人以石击破其头,伤脑,后遂尽忘其所学,一字不复能记。又人有坠楼者,遂忘其亲知,不复能识。又人因病,遂忘一切世故,虽己名亦不能记忆之矣。

由西末泥德依靠“位置”来记忆人物的名字,引出下文将要提到的位置记忆,这也是他记忆法中两大核心理念之一。

养记忆之法,大略时习而日用之,庶免生疏。但须先其难者,后其易者。盖先之以难,遇易者则愈易尔。譬如健步,初握两铁锤而行,及徒手而趋,不觉其为劳矣。养记之法甚多,书不悉载,亦有用药物者,医家知而能之。今惟有象记法,颇简易便捷,而其用亦可谓广大矣。

利玛窦非常看重记忆法的练习,认为它是比“养生”来帮助记忆更重要的事情。而且提出了记忆的第二大核心理念:形象记忆。

# 明用篇第二

凡学记法,须以本物之象及本事之象,次第安顿于各处所,故谓之象记法也。假如记“武”、“要”、“利”、“好”四字,乃默置一室,室有四隅,为安顿之所。却以东南之隅为第一所,东北隅为第二所,西北隅为第三所,西南隅为第四所。即以“武”字,取勇士戎服,执戈欲斗,而一人扼腕以止之之象,合为“武”字,安顿于东南隅。以“要”字,取西夏回回女子之象,合为“要”字,安顿于东北隅。以“利”字,取一农夫执镰刀,向田间割禾之象,合为“利”字,安顿西北隅。以“好”字,取一丫髻女子 ,抱一婴儿戏耍之象,合为“好”字,安顿西南隅。四字既安顿四所,后欲记忆,则默其室,及各隅而寻之,自得其象,因象而忆其字矣。此盖心记法之大都也。古西诗伯西末泥德尝与亲友聚饮一室,宾主甚众,忽出户外,其堂随为迅风摧崩,饮众悉压而死,其尸齑粉,家人莫能辨识。西末泥德因忆亲友坐次行列,乃一一记而别之,因悟记法,遂创此遗世焉。

利玛窦通过简短的示例,指出他记忆法的两大理念操作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将“形象记忆”和“位置记忆”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形象记忆是帮助储存有效信息,位置记忆是帮助你在关键时刻提取信息的时候不出差错。他将记忆的位置分为四个方位和区域。以“武”、“要”、“利”、“好”作为形象词汇,进而联想出各自的画面。他基本上已经形象地讲自己的记忆法阐释了一遍。

凡人亦有未经习法,自然能记者。如学者尝忆念读过经书,其某卷某张某行款,恍如在目。又如人遗物,追思其所经历之处,细细研审,或勃然而记,探即得之矣。又如与人谈论,已而忘失,乃默思其所谈之人之处,因而忆其事其言矣。观此则于象记法,思过半矣。

无论是死记硬背还是凭借个人天赋来记忆,经常会忘记。利玛窦认为这主要都是因为记忆的内容没有使用形象记忆。

象记者,其象含意浩博,不止一端。其处错综联络,纲举条贯。初则似苦于繁难,不知安顿得法,井井不混,且取象既真,则记含益坚,布景既熟,则寻索亦易辊以初记似难,而追忆则易。何者?譬负重物,用力必艰,若载物于车,引之而行,不因车之益繁而加重,只觉力省而运捷,盖有所赖也。

形象记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大量的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何在处理需要记忆的材料的时候,进行取舍,进行形象化处理和分类、归纳。

凡记法既熟,任其顺逆探取,皆能熟诵。然后,精练敏易,久存不忘。但此法非矜奇炫异,藉以骇人用者,默藏不露可也。 一旦经过大量的练习、方法养成,肯定会有突出的效果,还开玩笑,说要想用自己的记忆法吓唬吓唬别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说出来。 凡日用寻常学问,不可概用此法,恐所设之处,轻易用尽,遇急用者,卒无可用矣。况设处广多,心□劳伤,其聪明失所依赖,如饮食过度,其胃脏必致损伤耳。惟切要事宜,初无意义可据者,如姓名,爵里之类,或暂记以便笔注,或强记以备应对,乃用此法,庶为便当。

他还指出,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寻常学问,不可概用此法。”,认为“过犹不及”,而那些比较难记忆的“姓名、爵里(官爵和乡里)”,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有这种顾虑是很正常的。因为如果很容易识记的东西,还运用这个系统,记忆过多没有用的东西,会导致记忆超载、混乱,而姓名等几乎没有逻辑性、又不形象的东西,才需要这种有针对性的方法。

# 设位法第三

凡记法,须预定处所,以安顿所记之象。处所分三等,有大、有中、有小。其大,则广宇大第,若公府,若黉宫,若寺观,若邸居,若舍馆,自数区至数十百区,多多益善。中则一堂、一轩、一斋、一室。小则室之一隅,或一神龛,或仓柜座榻。斯其处所之大概也。

“位置记忆”分为大中小三区,无论内部分区的多少、大小,都有各自固定的位置分区。这就如同一座宫殿,或许有1000间或许有100,又或许只有10间,但是每个房间的固定陈设、位置分区都是固定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储存的位置是不固定的,需要提取的时候,可能找不到东西,也有可能提出来的是别的东西。

其处所,又有实、有虚,有半实半虚,亦分三等。实则身目所亲习,虚则心念所假设,亦自数区至数十百区。着意想象,俾其规模境界,罗列目前,而留识胸中。半实半虚,则如比居相隔,须虚辟门径,以通往来;如楼屋背越,可虚置阶梯,以便登陟;如堂轩宽敞,必虚安龛柜座榻,以妙分区障蔽。是比居楼屋堂轩皆实,而辟门、置梯、安龛等项,皆心念中所虚设也。大都实有易,而虚设难。虚设非功夫熟练,不无差失,但其妙必虚设,始能快心适意,而半实半虚尤妙之妙耳。若以虚设为难,可随意图画,玩索印心,与实有者可无殊焉。处所既定,爰自入门为始,循右而行,如临书然,通前达后,鱼贯鳞次,罗列胸中,以待记顿诸象也。

在具体的分区和分区之间,他又提出了实、虚、半实半虚三个概念。实,用来记忆自己亲身体验、阅读过的东西;虚,用来设想自己内心设想出的形象;半是半虚,则是中间的联结平台,起辅助作用。这三个概念可以依次描述为“需要记忆的内容”、“需要想象的形象”、“需要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也就是说,需要反复联系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以便运用于识记的内容之上,“半虚半实”强调的就是融会贯通这两者之间的“架桥”能力。 而且他还指出,设定好了一个场所,从进门开始,将“需要识记的内容”分配在屋内各个“虚设”的角落,这样一来,记忆的内容统统都在这一个场所之内。想要提取出已经记忆好的内容,也非常容易,只需按照既定的虚拟角落,一个个找出来就好了。因为需要记忆的材料毫无疑问是不会变化的,但是虚拟角落的设置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可能会出现模糊、错乱,进而导致需要记忆的材料也出现问题。所谓的“半虚半实”,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两者联系起来。至于“桥梁”会如何发挥作用,下面将会讲到。

用多则广宇千百间,少则一室可分方隅。要在临时斟酌,不可拘执一辙。又不论虚实,序成行列,编成字号。如每至十所立一号,记一十字,总记几十几号,以便查考,以便联络应用,庶免紊乱。夫安象于处所,犹书字于漆板。其字有时洗去,而漆板用之无穷。故处所非象可比,最宜坚固稳妥。然后,利终身之用。至小处所,有相宜及当忌者十三款,备揭于后,其大者、中者,则可触类,不必复举。

位置记忆除了有大中小、数量多少这样的分区,还有场所内部的实、虚、半虚半实,这些要考虑到具体的操作进行灵活的设置。在这里,利玛窦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又非常简便有效的方法——编码,按照需要识记的内容在各自场所角落的位置分配的同时,为了避免相似性(因为可能有1000间内的陈设都是一样的),还要再给它们再加上一重保险,那就是按照序列给它们进行有序编码。这就摆脱了位置的单一性。

一、宜舒广。盖便于安置大象也。若狭隘窘促,象大者不能容矣。但不宜太广,太广则象走易逸。假如安顿一人于处所,高则修长竦立,阔则伸臂横冲,必取其盈满而无余隙。

二、宜闲静。盖会集喧嚣,记象易杂。故若官衙厅事,若堙阓,若市衢,若学堂,凡众聚广会之所,系多人来往者,概不可用。然亦须习睹常履,时时存想,庶其处、其象,隐跃目前,无所遗漏。

三、宜整饬。若墙垣颓圯,器物狼籍,则人起厌心,象亦随散。务以开朗心胸,使易记存。

四、宜光明。盖幽隐暗昧之所,临用索象,多迷失不获。但太明,恐象又随光而散,亦不可得。会须明而不露,密而不昏,在加意斟酌以定之。

五、宜贵美。凡人珍重宝异者,心目恒自注存。故处所若华屋,若精舍,器物若金、若玉、若玻璃,若水晶,若文石、采木、斑竹、佳瓷,若锦绣、段帛、西绒、火布,颜色鲜奇,金采灿灼者,用之为妙。

六、宜洁垲。凡污秽混浊、湫湿畜水者,皆不用。恐心不容受,而象被污浥损坏故也。

七、宜覆盖。若敞露无蔽,恐为雨露浸损其象。

八、宜平坦。凡身所易到之处,象亦易取。若栋间梁上,岑楼危阁,取用大难,心亦不能超达,故易忘失。

九、宜定守。凡各处所,要安一物象,永远守定,不更移易,用此作号,庶免淆乱。假如一处定马,二处定牛,三处定羊,四处定鹤,五处定孔雀,其余类推。但不用此,亦可。

十、宜匀适。凡布置处所,不宜太远,太远则断绝不继,不宜太近,太近则混乱难分。远而五六尺之内,近而三四尺之外。亦不宜忽低忽高,忽平忽深,致意想难于周运。惟联络贯串,如编贝然。

十一、宜镇定。上守定,以物守处所也。此则以物之自为处所者言矣。若桌椅之类,皆易移动者,恐至彼不见其物,即忘其象。故安置既定,再不可迁徙别处。

十二、宜平稳。上镇定,以物之处言也。此则就物之体言矣。凡定处置器,皆要方棱平底,取其稳定,以便置象。若形圆活转,则并象滚失矣,故如辘轳、转轮、浑仪、圆球。皆不用也。

十三、宜奇异相别。凡处所相同,则易混,必虚加藻绘,分采异饰,或定置器物以别之。其器物,大则龛 榻仓柜,中则瓮灶,小则鼎盎。若堂轩斋室之中,布置器物,先定行次,其一金,其一银,其一玉,又如水晶、玻璃、文石、采木,以至铜、铁、磁、瓦等质,种种各别,毋得相同。假如一区之中,定置诸器,首龛,次瓮,又次鼎。其龛,一金饰,二银饰,三文石,四斑竹,五紫檀,六乌木,七朱漆,八金漆,九黑漆,十粉油。其瓮及鼎,一金,二银,三玉,四水晶,五玻璃,六文石,七铜,八铁,九花磁,十白磁器。余皆类此。

至此,利玛窦将“记忆宫殿”理论中的位置记忆所操作时所需要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都已经完整列出。我们可以将这十三点进行归类如下:

  1. 形象记忆:
  1. 宜舒广
  2. 宜闲静
  3. 宜整饬
  4. 宜光明
  5. 宜贵美
  6. 宜洁垲
  7. 宜覆盖
  8. 宜平坦
  9. 宜定守
  10. 宜匀适
  11. 宜镇定
  12. 宜平稳
  13. 宜奇异相别 简而言之,就是需要识记的内容,生成位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舒广(太小,记不了很多东西)、闲静(喧嚷的场所,容易扰乱记忆)、整饬(断壁残垣,容易让人心情不快)、光明(太暗,不容易辨识,太亮,又容易过度曝光)、贵美(高档的房子、珍宝古玩、金石玉器等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洁净(污秽让人心理不适)、覆盖(房子没有屋顶,那还了得)、平坦(危楼让人心情容易受影响,心情受影响就会导致记忆不稳定)、定守(开始想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变来变去,不然自己都乱了)、匀适(位置布置的不能太远或太近、忽高忽低,也不能错乱)、镇定(桌子椅子在哪里就在哪里,不要乱动)、平稳(最好不要想象出容易发生位置变化的东西,比如圆球、轱辘等)、奇异相别(具体的位置角落要在细节上有一定的区分,比如这个桌子上有一些花纹,那个桌子上有个小洞)。

# 立象法第四

盖闻中国文字,祖于六书 。古之六书,以象形为首,其次指事,次会意,次谐声,次假借,终以转注,皆以补象形之不足,然后,事物之理备焉。但今文字,由大篆而小篆,小篆而隶,隶而楷,且杂以俗书,去古愈远,原形递变,视昔日自然之文,反以为怪。而时俗所尚,在古所谓谬讹无取者,咸安用无疑。故兹法取象,一以时尚习见之字为本,特略及古书耳。凡字实有其形者,则象以实有之物。但字之实有其物者甚少,无实物者,可借象,可作象,亦以虚象记实字,盖用象用助记,使易而不忘。然正象与借象、作象,在我活法以通之,如日、月、星斗、山川、岗阜、花果、草木、禽兽、昆虫、宫室、器用、衣服、饮食等字,均系实有形体之物,即其物之象而记之,是系本象,犹所谓象形者也。如“本”、“末”二字,皆以大木一枝直立,有一人缘其根而座,则为“本”之象,缘其颠而居,则为“末”之象,是系作象,犹所谓指事者也。如“明”字,以日月并曜;如“众”字,以三人同居;如“闻”字,以大耳正悬门中;如“见”字,以双目竖生额上,炯彪四望;如“拜”字,两手齐下着地,恭敬作礼,亦系作象,犹所谓会意者也。如“苟”字以狗,“描”字以猫,“晏”字以鷃,“醇”字以鹑,取其同音,以记实象,是系借象,犹所谓假借、谐声之义也。如“吏”字,以一巾衫人怀挟文卷;如“兵”字,以一甲胄人起舞军械;斯盖用事而会意,因意而成字,犹六书之所谓转注尔已。又如“焉”字,“犹”字,皆鸟兽之名,今人多不识其形状。若记“焉”,以一马正面向外而立;记“犹”,以虏酋牵犬,其余形体之物未曾见者,诸如是推之。

利玛窦来到中国十余年,就通晓了士大夫们必读的典籍,而且真正做到了能够著书立说,论辩交流无碍,靠的就是自己一手过硬的形象记忆方法的功底。他利用汉字“六书”的理论,结合自己创立的形象记忆方法,进行卓有成效的识字训练。但是他说的有点儿复杂,把“象”统一归纳在“六书”的体系下,好像也没有必要。
在这里,他又将记忆中提到的“象”的概念进一步延伸,细分为:正象与借象、作象。其中正象是实,借象、作象为虚。正象,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不用费力就能想象的到的,比如日月山河;借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太容易具象化的事物,比如“闻”字,你是没法去定义的,但是可以借用“耳朵”和“大门”这两个形象来定义它。作象,又拿出了“本”和“末”两个字作比,指出它符合“六书”中的“指事”这个概念(其实显得很多余),归根结底,其实还是虚象的问题。只要记得除了虚象,都是实象就可以了。
即使如此,无论实象、虚象,都将统一纳入“象”的大概念,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形象化,只是最原始的一步。对于如何设置更有难度的形象、更能帮助记忆的形象来说,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夫文字浩繁,动以万计,既难悉陈,又不可无述,□乃略具假如,少达其义。如两物俱有,则象以实□;或有事无物,则因实记虚;或体用相因,或源流相求,或假人而为用,或取错综而起义,或取譬况以成奇,大都活象为妙,故用人居多。如记圭璧冕旒以王侯,记高车仪从以卿相,记金鼓旗帜以将帅,记峨冠绣服以仕宦,记巾履青衿以生儒,记甲胄、干戈、弓矢、白刃以士卒,以珠冠、金凤、翠钿、霞帔以命妇,记谷以仓,记酒以樽,记金以囊,记钱以扑满,记衣服以箱篚,记羞馔以俎豆,是皆实之实者也。记农以耜、以耒,记渔以竿,以纶,记匠以斧、以锯,记陶以范、以模,记书生以笔墨,记佣工以畚锸,记疱丁以刀案,记机杼、剪尺、缄线以妇人,此以艺业与其器具互相成实者也。记德则以有德之人,记富则以聚财之人,记天文则以精习玄象之人,记善则以乐善好施之人,记醉则以耽酒之人,记走则以徒步之人,此借人之实而记事之虚也。记视以目,记听以耳,记嗅以鼻,记啖以口,记言语以舌,记喜怒以颜,记燃以炬,记焚以薪,记登陟以阶梯,记游泳以舟楫,记驰骋以骐骥,记盘桓以林壑,记燕乐以壶觞、箫鼓,记威武以棨戟、营垒,记舂以臼,记捣以砧,记吹以笙篁,记弹以琴阮,记汲以瓶索,记转以辘轳,记采以筐籯,记烹以釜锜,记击以缶筑,以拍以串板,记治以君,记化以民,记忠以臣,记孝以子,记敬以弟,记信以友,记别以夫妇,记贞烈以妇女,此因体而识用者也。记目以采色,记耳以管弦,记鼻以珍香,记口以甘脆,记手以扇,记足以舄,记灯烛以光明,记几席以凭座,记君以临轩宣政,记臣以朝谒奏对,记父以立庭训子,记子以恭愉侍养,记夫以其妻举案而敬事,记妻以其夫亲迎而至门,记兄弟以其友爱怡怡,承欢堂上,记朋友以图书笔砚相与讨论,记儿童以橎鼗竹马,记仆婢以井灶箒箕,此因用而识体者也。记雪雨以云,记江湖河泽以泉,云泉其源也。记动以风,风其本也。记果核笋干以茂林修竹,记谷种以嘉禾,林竹、嘉禾者也。记官名,如尚书、侍郎、都御史、都督、布政司、按察使、留守、都指挥,则以所知某人曾登是职;记地名,如府、州、县、驿,则以所知某人,曾任知府、知州、知县、驿丞;记姓氏,则以习知之人,而人之姓名字号,皆可取其一字或二字,记之为象,此而借用者也。记父以子,记子以父,记伯叔以从子,记从子以伯叔,记祖以孙,记孙以祖,记兄以弟,记弟以兄,记夫以妇,记妇以夫,记师长以弟子,记弟子 以师长,记主人以仆隶,记仆隶以主人,记男子以女人,记女人以男子。如求其异,则记长以短,记大以小,记纤以巨,记寡以多,记妍以媸,记恶以善,记素以采,记文以朴,此取错综对待以用之也。记圣人以麟凤,记君以龙,记宰相以鼎鼐,记执法以鹰,记卿寺以棘,记将士以虎豹熊罴,记士大夫以鵷鹭,记父以椿,记母以萱,记父子以鹤、以乔梓,记兄弟以鸿雁、以棠棣,记夫妇以鸳鸯、以连理枝,记朋友以黄鸟,记贤人君子以美玉,以兰蕙、菡萏,记进士以杏林,记举人以丹桂,记隐逸以鹿、以菊,记医以橘井、以杏林,记武夫以雉,记山野之人以小草,记妇女以奇葩艳卉,此则取世之譬况而用之者也。至若因实具之物兼形质以成象,或迭本象以成象,或合数象以成象,或参象意而成象,复有难于作象,乃因有形之物,稍损益之以成其象,则知天下无不可象之之字,亦在乎善权巧变也与!有如毛衣为表,皮箕为簸,木臼为桕,木禽为檎,王册为珊,玉豕为琢,石鬼为塊(块),犬骨为猾。衣、箕、臼、禽、册、豕、鬼、犬,形也;毛、皮、木、石、玉、骨,质也。又老女为姥,少女为妙,金童为钟,长弓为张,巨矢为矩,斗米为料,色丝为绝,舟方为舫,文木为枚,大目为具,扁人为偏,七刀为切,九首为馗。老、少、金、长、巨、斗、色、方、文、大、扁、七、九,形也;女、童、弓、矢、米、丝、舟、木、目、人、刀、首,质也。是皆以一物兼形质而成象者也。有如两木为林,重山为出,并月为朋,叠火为炎,三心为惢,三木为森,三口为品,三耳为聶,三日为晶,三贝为赑,三牛为奔,三羊为(,三犬为猋,三女为奸,斯则以重叠本象而成象者也。有如人犬为伏,人牛为件,鱼羊为鲜,鱼禾为稣,金帛为锦,木帛为棉,刀圭为刲,刀贝为则,耳舌为聒,矢豆为短,瓜角为觚,犬马为驮,口耳丝为缉,竹门日为简,斯则合数象而成一象者也。及记休以人倚木立,记楙以矛竖林中,记辇以二夫挽车,记憃杵臼舂心,记褭以骏马披衣,记輠以露车载果,记垄以龙蟠土阜,记翔以羊生羽翼,记枭以鸟栖古木,记蛊以虫承巨皿,记雷以方田受雨,记器以犬张四口,记妒以女当户旁,记窜以鼠窥垣穴,记麄以鹿分两段,记“羮(原文为异体字,无法输入,上羊下鬲) ”炙于鬲,记渥以屋临水□,记鸂以鸟饮溪边,记鸣以鸟舒其喙,记告以牛哆其口,记解以牛角挂刀,记闯以马立门中,记矮以女戴禾而执矢,记萌以日月蓡草而同光,斯又参象以意而成象者也。所谓难作象者,如记“每”字则母头戴帽,“灾”字则以火上张盖,“午”字牛断其头,“干 ”字羊截其角,“ 竃”字龟缩其首,“方”字房撤其户,“什”字老人手携藜杖,“亚”字恶人割去其心,斯又以形与意损益本体而成象者也。

这一段的内容关于如何去联系制造“象”的内容非常长,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

  1. 以实记实:针对现实生活中也好,(真实存在但是没见过的)需要想象的东西也好,都可以简单地以实记实。
  2. 以虚记实:比如外星人,现实生活中没有,那就需要你根据影视作品中给你提供的“虚象”进行联想。
  3. 假借替代:记冠冕以王侯、记青衿以书生,记干戈以士兵,利用同类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以某个知名人物,代替某个职位,比如英国首相,我们只需要记忆撒切尔夫人,利用两者相似性进行记忆;或者以文武官员服装上不同的吉祥物来直接替代他们的官职。
  4. 拆分组合:拆分各个部分,或者进行重新组合,比如讲“姥”拆分为老女,“妙”拆分为少女;重山为“出”,双木为“林”,木帛为“棉”;“災(灾)”字,为水火无情。
  5. 音韵切字:这是古代注音的方式,现在已经不用了,所以没有参考性。下面一段也是如此,不再讨论。

更有一法,乃以两象合为一体,取其前半为音,后半为韵,以翻切字法,区而识之。如人首兽身,或虫首禽身,或人与禽兽昆虫,凡一切动植有形物类,交互其体,而各半之。前段之象出切,后段之象行韵。依法翻切成字,记其象则忆其切,忆其切则忆其字矣。其记愈为简便,其理愈为精妙。是以人首羊身,取人羊切攘;铁钉钉鸡,取钉鸡切低;狗身马头,取马狗切亩,鱼首人身,取鱼人切訚;鹅头龟体,取鹅龟切巍;人额上猴,取额猴切沤;饰锦于笔,取笔锦切禀;貂后狐前,取貂狐切殽;玉质斧形,取玉斧切禹;蒲中居鳌,取蒲鳌切炮;猪困于筌,取猪筌切旃;狮而象牙,取狮牙切撒;烹羔于鼎,取羔鼎切影;野人杀麝,杀麝切实;豹张两翼,豹翼切必;獐生长尾,则獐尾切旨。其妙难以形容,此则取两象之音韵合为一字之翻切,其法固不可胜用,第音韵多同,虽切得其声,未审其字,则于上下文义融会贯通以求之,庶无差讹之患。又有不可不知者,凡预料诸象,概以人之活象为上,其余物之死象为次,故字字必求死活二象,咸备目中,以应其用。如记裘,先以所知姓裘之人为活,继以毛裘为死;记算,先以所知善算历法之人为活;继以算盘为死;记凤,先以所知之人名凤者为活;继以丹凤独立为死;记剑,先以所知之人好舞剑者为活,继以宝剑出匣为死。如记数目,则以先知行一之人,行二以至行九行十者当之,又以某百户为百,某千户为千,某万户为万。万户即今指挥,或以所知姓万之人,皆活象之例也。记一以横栓、签担、铁棍、长戈。记二以挠钩、钢叉、象牙、牛角、兔耳;记三以三眼神枪、鼎足、心星。记四以农家四股穫叉,或棋枰四角方棱。记五以掌开五指,或五峰笔架。记六以棱觚六角,或六合圆帽。记七以瑶琴七弦。记八以鹿角八叉。记九以斑箫九节,筝鸣九弦。记十以十字木架,或两掌并张。此为死记之例也。惟数字连记者最为要法,又另详后篇。

# 定识篇第五

凡记识,或逐字逐句,或融会意旨,皆因其难易多寡,量力用之。如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以俊秀学童立观书册为“学”字,以武士倒提镋爬象“而“字,以日照寺前,一人望之,象“时”字,或以姓“时”字、名“时”之人。以日生两翼,一人骇观,象“習(习)”字,或以姓“习”、名“习”之人。以一人持尺许之木,削断其头,象“不”字。以一人肩横一戈,腰悬两锤,象“亦(亦字的异体字)”字,“亦”,篆文,即“亦”字也。以傅说筑岩,取“说”字,或以一人拍手仰面而笑,亦象“说”字。以一胡人胡服而居,假借“乎”字。以上九字,逐字立象,循其次第,置之九处,此盖一字寄一处之例也。若欲总记数字于一处,则字象及意象,融化为一,务成自然。如记“尊德性”三字,先定第二字为活象,以有德或名德之人居中,左手举一酒尊,右手举带血生心,合成尊德性三字。若置四字、五字,就以一童立其前,如置六字、七字,就以二童立其前,皆举执实物以象。如五字,即“尊德性”下,续“乐道”二字,就于前象之前增一道服童子,左手擎龙头鹤身之象,切“乐”字,通成“尊德性乐道”五象,记之一处。如七字,即“尊德性乐道”下,再续“极安”二字,就于前有德人之前,道童之右,增一女子戴大斗笠为“字”字,左手擎太极图,取“极”字,总成“尊德性乐道极安”七象,记之一处。若数目重叠,更宜熟习此法。如记十一,则以一人行十者,右手执长戈以象之。如记二十,则以一人行十者,左手执铙钩以象之。如记三十四,则以一人行十者,左手持三眼神鎗,右手持农家四股获叉以象之。如记五百,则以一百户,左手持五峰笔阁以象之。如记六千七百,则以一千户,左手举琴,右手擎六合帽以象之。如记八千九十,则以一千户,左手持八叉鹿角,其侧一人行十者,左手握九节斑箫,合而象之。如记九千一十一,则以一千户,左手举筝,其侧一人行十者,右手持签担,合而象之,因千十之间空百,故以二人判之。如记万,则以万户为活象,而执死象以成其数焉。此盖一句数字共记例也。逮欲融会数句之意,则以一象或二象,可该一句二句,以至一事大旨,然必亲切自然,庶经久不忘 ,如以一人圣容儒服,持白璧一方,纳向金藤笥中,旁立胡贾,捧白金十定,仰嘻求售,是象乃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三句。如以一室罗列金玉锦绣服玩器具,中有一人温恭凝居,其窗壁间十目十手,俨如指视,是象乃记“十止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六句。如以二人衫巾相向,各执一簪而比同之,是象乃记“朋盍簪”一句。如以一人运动浑仪,其日月五星晶光杂焕,是象乃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二句。如以一人射猎,逐二狼,一前蹶自蹈其悬胡,一后蹶自蹈其尾,是象乃记“狼跋其胡,载疐其尾”二句。此则取象以记章句之例也。凡记诗文书劄,一如是例,或一二句,或三四句作象次第安置,其处甚少,其记甚多,虽连篇累牍,殊易排布,兼易识存,即偶忘一二字,其大意尚在,而辞可渐索,较之字字记顿者,抑又简捷矣。又如一方伯,戎衣跃马,执旄秉钺,有两野老,控其马衔,哀容仰视,是象乃记夷齐叩马而谏也。如一人箕踞睥睨,一人携杖而至以击之,是象孔子责原壤而叩其胫也。凡记典故、记事实,一如是例。更或华卉图书,或良工冶范、镌刻,或优俳搬演,或傀儡当场,乃有俊伟悦观其间,或以学士先生讲论台端,弟子拱听函丈,可以表而识之。第初学记法,须逐字句定象,不得躐等,遽尔牵联凑合,俟其习练既久,象所既熟,然后任意取用,不复拘泥。其象论多端,善学者更宜明达,附揭十款左右。
一、 宜生动有致。盖兀坐、蟠居、稳眠、林立,其象既死,易致遗忘。但象有定,必不能自动者,亦以人事用之,因而活之。故象人也,或笑、或歌、或号、或泣,或手舞足蹈,或首掉手摇,或舒体徘徊,或抚膺瞻顾,或春容而长啸,或肮脏以雄谈,或撑耳沉吟,或搔首踟蹰,或张眉瞪目、怒发冲冠,或扼腕竦容、愁容下带,或捧心而凝盼,或蹙额以长嗟,或屈指如有所筹,或鼓颐如有所啖,或矜持褒拜,或跳跃狂呼,或祝祈于庙貌巍灵,或侍听于庭仪典训,或玄览六合,或妙观两仪,或枕肱而延瞩浮云,或抱膝而停思玄理,或展经朗诵,或搦管微吟,或引扇开襟,或加簪举袂,或敛容敬肃,或散发逍遥,或揽监擒班,怃然太息,或执巾拭涕,喟尔长吁,或促视图画,闪灼鼻间银镜,或坐调琴瑟,泠朗指下心音,或钟磬戛鸣,或笙箫鼓吹,或筛金击柝,或携杖搴裳,或和味鼎中,或割鲜几上,或旋烹而啜茗,或当食而尝羹、,或提莒抱罂,或操刀荷篑,或挟持两石,或负戴千钧,或睥睨弯弓、直呼中的,或桀骜试剑、仰绝垂缨,或蹴鞠投壶,或弄丸投石,或拱珍而矜夸珠璧,或采芳而把玩芝兰,或种植阶除,或耕耘畎亩,或酩酊而潦倒,或鞅掌而憩休,或称比干戈、耀武扬威,或抹施粉黛、委婉娇羞,或官吏坐趋,或主宾揖让,或倚木而欣颜击节、客共嘉言,或临风而把臂衔环、朋同雅叙,或徒手扑搏,逞技于间场,或执版辨争、健讼于公府,或饰涂鬼面、辗转揶揄,或俯据狮音、张惶咆吼,或籧篨悼惜,或憔悴伤悲,或优游乎泉石缔盟,或欷歔乎河梁送别。以上诸貌,未尽形容,随人点缀,倘非损改常规,力标新姿,则象必雷同,难于料理矣。其余一切植蠢,咸云死象,又非与人可同日语者。然亦须概用人象活转其机,或游观指顾,或导引招摇,或豢养滋培,或操持振作,一主于感动之而已。至若木石、宇垣、器皿、杂具、诚死物也,亦以人象临事展用,箸力运移。夫惟蠢然介然者,皆得随意斡旋,悉中矩度,孰谓死象而无活法以活之乎哉?
二、 宜好丑悬殊。好则美丽精洁,不则粗恶丑陋,切忌瑕瑜之不掩,亦恶非刺之莫加。假如衣服,若精丽则采绮华章,珠宝缘饰,紫貂狐白,锁袱鹅容,若丑恶则败絮敝麻,褴褛鹑结,穿膝露肘,掩以蒲毡。其余物用,以是推之。
三、 宜鲜明起观。盖五采炫耀,夺目映心,易记易索。
四、 宜装束得体。凡人品流不同,服饰亦异,装扮相称,记认方明。如王者则冕衮弁服,公侯则簪缨蟒玉,文臣则梁冠朝服、幞头大衫,武臣则甲胄锦袍、佩刀弓矢,或皆以峨冠博带,锦绣品章,其余生儒、吏胥、军民、优隶,各照本等服色,易于分别,庶免混淆。
五、 宜奇偏可喜。凡身材之肥瘠短长,面色之黑白,须发之多寡,及伤残有疣赘诸类,必各极一偏之致,反觉趣味可挹。若只寻常面孔,何由映射瞳眸?
六、 宜怪异可骇。如人有三头六臂,竖目两角,喷火赤睛,哆口属耳,獠牙毛面,虬鬣虾须,龙有九尾,兽有两翼,蛇有四足,鱼有双头,豕彘柔毛,牛羊刚鬣,禽生四掌六羽,马生瑞角鳞文,诸如此类,引而伸之,不可胜数。
七、 宜态状可笑。盖象貌端严,见者情沮兴索,惟态度之忽可解颐,遂光景之时欲耀目。如醉客脱帽张衿,行步踉跄,吐呕狼籍。又如狂人蓬头垢面,跣足裸体,披衣踣作,颠狂行止进退。此则可笑可谑,百丑其状,惟欲态度迥异,以便忆耳。
八、 器技宜肖。凡人肄业,必执其器。盖以分别四民,因其技艺而识之。如象士子,则展卷寻行,骚人墨客,则吮毫洒翰;丹青则绘染图画,吏书则抱捧文卷,兵则戎服挎刀,农则执耒扶犁,佣则荷插担畚,匠则操磨斧凿,陶冶则修治模范,渔樵则把竿执柯,商贾则盘算帐目,仆隶则绰杖擎盖,其余技艺皆可类推。
九、 象所宜称。如天地日月,山阜树林,以至宫殿、屋宇、兕象牛驼,其形巨大,置之室隅,有不能容,擎之掌上,有不能举,乃因其所而细小之,使之容焉,举焉,而不知其为巨物也。有如棘刺针芒,蚁蝇蚊蚋,至微小也,置之于器,有不能察,握之于手,有不能睹,乃因其用而广大之,使之如杵如禽,易见易索,而不知其为细物也。
十、 疑似宜分。如记日不可似月,记阜不可似山,记椿不可似槐,记殿不可似屋,记几不可似案,记榻不可似床,记骡不可似犬,记狐不可似狢,记鳖不可似龟,记鹤不可似鸬鹚,记雉不可似孔雀,记锦不可似绣,记珠不可似玑,记管不可似箫,记笺不可似楮。凡物有相类者,皆宜忌避,不可误犯,以致紊乱失真。否则,用而索之,必将混杂难辨,可不慎欤!

实用的方法,才最重要,前面已经提到,用形象去记忆,只是第一步。如何利用形象记忆去有效地、快速地、清晰地、长久地记忆需要识记的材料,才是至关重要的。这篇则是针对形象记忆需要注意的十项基本操作事项的,含金量极高。下面来简要分析一下。

  1. 宜生动有致 这个不难理解,有细节,能够增加辨识度。比如花纹、颜色、质地、重量的差异,很容易帮助区分事物。
  2. 宜好丑悬殊 大家对特别丑恶的人或者长得漂亮又有辨识度的明星印象特别深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一架镀金的好车和一辆掉了轮子的破烂马车,如此悬殊的事物,会让人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3. 宜鲜明起观 五彩夺目、赏心悦目,强调还是跟“生动有致”一样,只不过更加宏观一些。
  4. 宜装束合体 这个涉及到人物、物体的分类,不同的人官职、地位不同,穿的衣服颜色、花纹各自不同。同理,同样的事物,如果不在具体的特征上加以强调,就会很容易混淆,比如记忆“笔”这个形象,有毛笔、钢笔、圆珠笔等等,各不相同。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并且明确这些区分。
  5. 宜奇偏可喜 同“好丑悬殊”,反差大的事物容易记,矮穷矬、高富帅、土肥圆,特征突出,很容易辨别。
  6. 宜怪异可骇 这一点比较有意思,中世纪的天主教修士中,有一部分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比如记忆一些荒诞、离奇、恐怖、血腥的事物,会比记忆通常的事物更加容易,并加以运用。比如九头蛇、三头六臂的哪吒等等,都会让人过目不忘,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体会得到,看过好莱坞大片的人都知道,奇形怪状的怪兽、面目可憎的反派、或者超级英雄的特异功能,大家想要记不住都难。
  7. 宜态状可笑 幽默、搞笑、有趣的事物,很容易被记住,比如郭德纲讲过的段子,听一遍或许你就记住了关键的信息。电影《变相怪杰》里,金·凯瑞的各种夸张、变形的表情,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也容易记住。
  8. 器技宜巧 这个部分提醒注意的,还是跟“生动有致”相同,无非是强调一些能够瞬间将两个事物区分开的“细节”不能出现在进行联想的时候出现偏差。比如虽然可能都会从事体力劳动,但士兵需要打仗,身上带的是兵器,农人扶着的是耕犁,这有本质的不同。
  9. 象所宜称 这个部分是跟位置记忆有关的,比如需要记日月星辰,放进一间房子里,你可能会觉得好像其他地方就没有位置了,如果是蚂蚁、蚊子,又显得过大。因此,你要随时根据记忆的对象,调整位置的大小。
  10. 疑似宜分 这个还是“生动有致”的变体,无非是你利用了“相似性”去记忆东西,但是又不能让“相似性”给坑了。那就是太阳绝对不能记成月亮,野鸡不能记成孔雀,以免制造出混乱的“象”。

# 广资篇第六

夫中国文字,奚啻万计!人之知识学问,有博寡浅深之不均,设若字字作象,不惟连篇累牍,不能悉类。抑且意见未必尽合,音义未必融通,记诵繁艰,拘方执一,俾握枢转丸之妙,翻为死法矣。其作象也,以人为活为体,以物为死为用,业已发明为前篇。然其用事用意,则有活而实,死而实,虚而活,实而死,又有半活半死,半实半虚,文殊理别,难以雷同。兹以盖世所恒用,如天文、地理、时令、干支、人事、器物等类,标列百数十字,以为程序。其用事用意,虚实死活,因可概见,学者取而推广焉,或可为心机之一助。
天:一人以管仰窥浑仪,而璇玑运转不息;
雨:一鱼立于鼠背,取鱼鼠切雨;_
露:一客行程,倾雨满道;
霜:一朝服宰相,张盖立甘霖中;
雪:一贾重裘大帽,遍体六出白花,一农蓑笠执杖,傍立欣然;
星:三台六符,灿耀在天,一丈夫昂首指颐,若有所讯结;
潢:一人黄其姓者,立大川之皋;
烟:苍青紫气郁郁葱葱,而山水之间,车马舟楫缥渺而来。
地:置一地球于架,一人区别山川土地,以图画之。
岳:一人丘姓者,等陟最高之山,或于独立之山上立一坟丘。
山:一人登山远眺,或案置一大笔阁。
川:一人临瞰三只大水,不见发原归止之处。
野:一山僻老人,草服村貌,两手捧芹一束,将有所献。
陂:一人报大皮一张,息于土阜之侧。
渠:水中浮一巨木,一人之力挽取之。
坪:集土乱堆,一人执橛,一人执扒,共平治之。
塘:一人唐姓者,掘土欲成一塘。
湫:一人刈禾,左有川泽,右有燔炬。
田:方畬一区,四面高□,其中纵横皆起一□,交如十字。
區:一人持刀为一人髡须,取髡须切区。或一人挽车而行,取空车切区。
段:金彩段一疋。或借“断”,一人以刀断机。
顷:一人插匕于首之巅。
畞(畝):中立十字架,架之左有有田一区,禾实稶稶,右立一人观之。
春:三人同玩一太阳。
夏:伏羲氏牛首人身,戢木叶为衣,手擎八卦图,取义卦切夏。
龝(秋):田禾丰茂,中突出径尺元,一人往捕之。
冬:堂上红炉,宾主狐裘貂帽对坐就烘,阶前残雪冰凌,乔木枯立。太阳停午照耀八荒。
晝(昼):太阳停午照耀八荒。
夜:秉烛中堂,灿灯书室。
旦:旭日东升,曦晖和煦。
暮:斜日西倾,霞光佳气。
朔:日月合度,日光月隐。
晦:四垂溟溟,余光映人。
弦:月体如弓,上右下左。
望:日东月西,沉浮升降。
立春:土牛迎气,纳祥于朝。
惊蛰:雷鸣冰泮,百虫鼓舞。
谷雨:莳苗方长,甘泽滂沱。
芒种:农夫执耘播种,瘁躬汗背。
大暑小暑:借鼠为暑,大则尺许,小则径尺。
白露:江天明净,岸木含珠,其白如银,其质如饴。
霜降:屋宇白银,寒潭澄净,草木零落,月度孤鸿。
大雪小雪:八紘一白,檐筋冰棱,大则如掌,小则如毛。
甲:大将金甲,燦目争光。
乙:燕鸟双飞,呢喃举尾。
丙:借饼为丙,一人逊啖。
丁:借钉为丁,一人持一大钉。
戊:一人持文布出售,文布切戊。
己:借麂为己,一人剥麂之皮。
庚:借羹为庚,烹羹于鼎,一人举匕尝之。
辛:萧藾薰椒,积辛满室。
壬:妇人妊子,满怀高突。
癸:借鬼为癸,天神劈鬼。
子:一婴儿嬉戏,或以一鼠首戴日晷。
丑:借醜为丑,东施效颦,人共嗤之,或以牛角间日晷。
寅:借银为寅,元宝一锭,或以虎项悬日晷。
卯:官吏升堂,执笔画印,或以一兔背立日晷。
辰:一龙角端日晷。
巳:巨蛇盘旋日晷。
午:马首昂竖日晷。
未:羊角斜挂日晷。
申:猢狲效人提看日晷。
酉:雄鸡鸣向日晷以啄点。
戌:日晷在亭,一犬守于其下。
亥:豚鼠刚撑,载缚日晷。
经:六经集于其间,士子批诵不辍。
史:一朝士弹冠簪笔,竦立于庭。
翰:学士染墨,午鸡翘立。
牍:竹简韦编,累累满车。
耕:农夫执策,驱牛而耕。
鑿(凿):大匠执斤,丁丁凿木。
陶:瓦器盈野,工运于窖。
畋:皮衣挺戈,逐兽走旷。
欢:宾主满堂,交觥酬酢。
憂(忧):尺苗萎黄,两农相向蹙 ,指仰烈日。
哀:縗絰扶杖,戚容垂泣。
樂(乐):嘉禾双颍,两农相向抚掌大笑。
動(动):旌旃当风。
静:泰山傑立。
止:河中砥柱,屹然不动。
流:长江巨舶,扬风顺潮。
傲:借炙烤之鏊。
惰:借舵。
怠:借官之束带。
忽:借斛。
清:靛青水一瓮。
寕(宁):心盛于皿,覆以华盖。
爽:一丈夫挺立中庭,四人分衣于肩腋之下。
曜:一翟迎日而鸣。
端:一王者端拱中立。
莊(庄):一壮士头带茅蓬。
驯:一厮饮马于川。
雅:一人用象牙刻成一隹,毛羽备具。
勤:堇土一堆,一人之力以平之。
慎:借珍为真,一人擎大红珍宝一块,其形如心。
廉:借镰为廉,一人把镰而视,或置廉石于所。
節(节):一人秉节。
铉:鼎耳也,瓦石鼎鼐,金玉其铉,取其贵者记之。
纽:印方三寸,台纽盈尺,取其大者记之。
梁:木桶盈尺,两耳有孔,贯以八尺之梁,取其长者记之。
纳:一人挥□,其□忽脱,犹握其柄。
管:一人临□□□,□坠于几,把管而视。
锋:一人执剑,一人引发吹向其刃以试。
钝:一人举刀蒙锈,磨锡于砺。
萼:秀英飘零,惟存其萼。
蒂:一人摘瓠,先尝其蒂,以别甘苦。
冲:人立水中。
和:一人哆口,把禾一束;
毨:巨兽毛皆振落,其身将赤;
氄:禽雏细毛初生,稀疏柔细。
牝:一马在槽,驹食其乳;
牡:一鹿双角八叉;
雌:一草雉栖于山梁;
雄:一雉锦身翘尾,游于冈阜。
跳:雀跳而前;
跃:鱼跃波间;
墦:螭虬蟠居;
纡:蛇引而行。
因为利玛窦的《西国记法》针对的是中国的读者,所以涉及的内容都是中文汉字的识记,这一章节,基本上是逐字用自己的“形象记忆法”来演绎了一回。因此不做评述。

# 附录一:

《记法》序

朱鼎澣
今天下无不知有西泰利先生矣,外父徐方枚有所藏先生墓中志云:“先生于六经一过目,能纵横颠倒背诵。”澣未尝不洒然异之。外父曰:“夫有以授之也。其书久在则圣高先生笥中。然出利先生偶尔草创,未易了了,高先生再为删润之。”高先生则后利先生传教于天下,外父所父事之者。高先生尝教澣曰:“灵性有三司,匪直记含而记含,得称性灵之能,在能记有象,以及无象。如乙能记甲为兄,丙为弟,又记甲、丙摠为同生,又能记同生之甲、丙摠为人。兄弟为专,同生为摠,人为大摠,繇此申之,以致念兹在兹,不忘人之灵性以繇生者。”此二先生不远九万里西来意也,不然,此书一村学究教人读书法矣,岂不有负先生? 东雍晚学朱鼎澣书于景教堂。

遵教规,凡译经典诸书,必三次看详,方允付梓。兹并镌订阅姓氏于后:
耶稣会中同学
高一志
毕方济 共订
值会 阳马诺准

最近更新
01
与java交个朋友
10-28
02
Spring IOC
08-31
03
CentOS 7 系统备份与还原
08-28
更多文章>